發(fā)燒友玩Hi-Fi的最大問題是揚聲器擺位不佳,想取得靚聲,最重要的關鍵是在房間內為揚聲器擺位遠遠會影響音色平衡度、低頻品質、音場深闊度、中頻清晰度以及結像力。正確的擺位方法是最先比較大幅度地移動揚聲器位置,然后逐步輕微調校位置,直至覺得聲音圓滑為止。擺位正確時,整套音響會生動起來,而它只不過花你幾個鐘頭時間。
一、揚聲器與聆聽者之間的關系
想取得靚聲,聆聽位置(俗稱"皇帝位")與揚聲器之間的距離應比兩個揚聲器之間的距離大一些,在此處,樂器有結像力及聲音最好,至于兩個揚聲器之間距離應該多遠,其中有妥協存在,兩個揚聲器拉得過近時,音場又太窄。聆聽位置擺得好時,中間音像最佳,同時又有寬闊音場,你可將皇帝位移前移后來試聽,多數會找到一個聽到靚“定位”的位置,試音時可用一些中間定位明確的錄音作為準則。
揚聲器與皇帝位的關系還涉及到房間因素,你可以將揚聲器拉得很近,而坐得離揚聲器很近來聆聽,但也可將揚聲器拉得很開而坐得很遠來聆聽,假如采用后者方式,房間對聲音的影響會較大,因為你坐得越近,聽到的直接聲便越多而反射聲越少,一般來說,坐得越開來聆聽,聲音會更開放,坐得越近,則聲音更為直接到耳,有些揚聲器要你坐得較遠來聆聽,以便揚聲器不同單元的聲音可以溫和。
二、揚聲器越近墻壁,低音越多
房間四周墻壁對揚聲器的整體音色平衡度有很大影響,揚聲器越近墻壁會加強低音,令音樂重播更具份量感,有些揚聲器設計上是要貼近墻壁才取得自然的音色平衡度,如果把它們拉出,聲音便會偏薄,另外有些揚聲器則起碼要離墻3英尺,否則聲音變得又厚又重,如果閣下在擺位方面有所限制,買揚聲器時應有抉擇。
揚聲器擺位與墻壁之間的關系也影響到頻率的峰值點,擺位擺得好,不但可令揚聲器的頻率自然伸展,而且可以避免出現谷峰。擺位不佳的話,低頻會有渲染。
很多揚聲器廠家證明產品應離后墻和側墻,你聽到的側墻反射聲越多,這是有害無益的,如果側墻上用調音材料處理過,當然側墻反射聲就沒有那么嚴重了。
三、不同的揚聲器與聆聽位置,會聽到不同的諧振模式
房間諧振模式指某些頻段出現峰值,或稱"駐波"即某個低音頻段特強,令聲音有渲染,駐波的模式是取決于房間的尺寸及發(fā)音點的位置,只要將揚聲器與聆聽者放在最佳位置,低音便會出得比較圓順。
根據實際體驗所得,想取得最佳的低頻回應,揚聲器與后墻之間的距離應為房間長度的三分之一,如果這樣擺位不可行,可以試試房間長度的五分一,這兩個位置都能避免引發(fā)駐波,幫助揚聲器與房間結合,可能的話,聆聽位置最好是在房間長度三分之二處。
用以上方法作起步,播放一些有大量低音的音樂,然后將揚聲器及皇帝位逐步(一英寸一英寸)移位,直至聽到低音伸展圓滑及與其他頻段混和有致為止,當你聽到低音最圓滑之際,便會發(fā)覺中音的清晰度與分析力也有所改善。
四、揚聲器與后墻之間的距離影響音場表現
一般來說,揚聲器離后墻越遠,音場越深,揚聲器接近后墻是很難營造出深闊音場,將揚聲器拉出幾英尺,音場表現之差別有如天地,可惜的是,很多客廳都不可能讓你把揚聲器拉到很出,如果你一定要把揚聲器擺近后墻的話,便要在墻上作適當的吸音處理。
五、聆聽高度與音色平衡度
大部分揚聲器的音色平衡度會隨著聆聽高度而改變,但改變的只是中音與高音,高音單元同一高度或位于兩個高音單元多數會位于離地32英寸至40英寸之間,以配合一般人的聆聽高度,如果閣下坐在可以調校高度的辦公椅下,便可輕易聽到其中的區(qū)別。聆聽高度影響聲音效果有多大,也要視不同揚聲器而定,有些揚聲器具有頗大寬容度,區(qū)分并不那么明顯,有些卻有顯著區(qū)別,你伸一伸懶腰都可聽到不同的聲音,想取得良好的音色平衡度,請選用一張坐上去可以令耳朵與高音揚聲器處于同一水平線上。
六、揚聲器拗入(Toe-in)
相對揚聲器平衡而言,揚聲器的拗入是另一種擺位方式。但其中并無規(guī)則可言,拗入多少要視揚聲器與聆聽環(huán)境而定,有些揚聲器需要拗入,有些則需要平擺,揚聲器拗入擺放對聲音有多方面影響,包括中高音,音場結像力,空間感及壓迫力等。
大部揚聲器在三角形聆聽位置聽到高音最多,于是將揚聲器拗入時會接收到更多高音能量,所以一些本身過份光輝的揚聲器在Toe-in時就會聽到過多高音。
Toe-in也影響到你聽到的直接聲與反射聲的比例,揚聲器拗入時,會將主要的聲音能量射向聆聽者,如果聆聽房間的墻壁反彈聲音較強,將揚聲器拗入明顯有好處,因為側墻的反射聲會較少,相反地,減少Toe-in角度會令你聽到較多的反射聲,但也可得到更佳空間感,音場也更闊大。同樣地,toe-in可以改善結像力,很多揚聲器在toe-in可以有更佳的音場表現,音像更為立體清晰。最佳toe-in角度往往是一種妥協,toe-in多時,音場夠靚,但高音過多,沒有toe-in時,高音順滑很多,但中間結像又比較含糊,空間感亦然,揚聲器平擺時音場開放闊大,但不夠精確,toe-in之后音場縮窄,但結像力更佳,總而言之,toe-in多少要視揚聲器,房間和個人口味而定,唯一的辦法是不斷移位,不斷聆聽。
兩個揚聲器toe-in角度一致非常重要,最簡單的方法是量度后墻至揚聲器背面的距離,量完一邊再量另一邊。另一方法是從皇帝位觀察揚聲器的toe-in角度,憑你看到揚聲器聲箱側面多少便能決定兩個揚聲器的toe-in角度是否一致。
揚聲器擺位總結
揚聲器擺位是改善聲音效果的最佳方法,它不用花錢,也可以提高你分辨聲音質素的能力,而且可以令平凡的效果變得出色(就算器材與揚聲器不變),在你花錢將器材升級或進行吸音工程之前,請先肯定你是否已經利用揚聲器擺位將體系的潛質發(fā)揮盡致。
你為揚聲器找到最佳位置之后,便要加上廠家供應的釘腳,四個(或三個)釘腳都應該負擔同樣重量,這樣揚聲器才能站穩(wěn),不會左搖右擺。我們可通過揚聲器擺位來控制聲音效果,改變揚聲器至后墻或側墻的距離可控制低頻品質,改動揚聲器及聆聽者的位置可以減低房間諧振的影響,調整聆聽高度及toe-in角度則可改善音色平衡度,改變toe-in角度可輕易改動結像力與空間感,而將揚聲器拉離后墻可增加音場深度。
|